返回列表 发帖
吴藻:[清](一七九九―一八六二)女。字苹香,自号玉岑子,仁和(今杭州)。人。幼而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尝写饮酒读骚图。自制乐府,名曰乔影,吴中好事者  吴藻
被之管弦,一时传唱。后移家南湖,颜其室曰香南雪北庐,自画小影作男子装,托名名谢絮才,殆不无天坏王郎之感。其父与夫皆业贾,两家无一读书人,而独呈翘秀。卒年六十四。著有香南雪北庐集、花帘书屋诗、花帘词、读骚图曲。《艺林》、《杭州府志》、《西泠闺咏》、《两般秋雨庵随笔》、《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画录识余》
刘采春:她是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她既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元稹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刺史、浙东观察使时(820—829),她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今江苏淮安、淮阴一带)来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赏识。元稹《赠刘采春》诗说她“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啰唝曲》, 《全唐诗》录存六首。
      诗作: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8 09:49 编辑

 范荑香:名蒥淑,字清修(约1805—1891),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她是著名的客家才女,亦是清末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与梅县女诗人叶璧华、黎玉珍齐名。
范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元凯,举人;曾祖觐光,岁贡生(由府州县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举人);祖彪,举人,曾任嘉应州学正(对秀才进行监督考察的地方学官);父引颐,举人,曾任广州三水训导(协助学正工作的地方学官)。她年幼时由祖母教其读书识字,年纪稍大后,改由其祖父教读。她聪颖博学,能文能诗,其文学造诣比善吟咏的姑母堂娣等更胜一筹。她青少年时代写的诗“晶莹玉洁,清丽芊绵”(叶璧华语),如《踏青》:“天气晴和景物佳,商量载酒约同侪。寄言姊妹休行急,待我徐徐看绣鞋。”“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饧箫。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又如《惜花春早起》:“流莺啼破绿烟丛,四鼓频敲漏未终。晓起先呼银烛照,海棠含笑一枝红。”再如《爱月夜眠迟》:“侍儿几度唤归眠,犹仰当空玉镜圆。立听更楼响三点,不知凉露湿金莲”。还如《掬水月在手》:“夜夜冯夷出碧宫,无端忽遇着青窗。纤纤捧起夸同伴,笑指嫦娥在掌中”。措词清新,趣味盎然,青春少女微妙心理跃然纸上。
范二十岁时,由父作主,嫁给三河汇东庠生(秀才)邓耿光,在三水学署成婚。邓当时是推荐应试的士子,他写诗不及范,常觉惭愧。婚后四年邓病逝,范年青守寡,极度悲伤抑郁,“菰塘夜雨,林叶秋风,未足以喻其萧瑟”(范玉墀语)。她在《闺怨》中写道:“永夜深深蜀魄啼,寒风吹入画楼西。如何不啄花前露,偏向幽闺自恻凄。”“遥闻孤雁渡潇湘,难寄音书到异乡。莫道恩情同逝水,三生盟誓勿相忘。”又如《落花》之一:“瑶台一夜彩云空,狼籍残香恨不穷。月下记曾怜并蒂,天涯谁与叹飘蓬。犹看蝶影来墙外,怕听莺声出院中。从古红颜多薄命,不须惆怅怨东风。”她切切实实地从心胸中流露出生死异路的无穷哀怨,诗思喷涌,情不可抑。
她身入空门后,写诗近千首。其知识广博,才思敏捷,状物咏事精细入微,格调高雅,韵味无穷,所写的诗往往被人争相传抄诵咏。潮州太守吴云帆,浙江人,任职期间为民做过好事,在任所去世,灵柩经过大埔三河坝时,范写了五首挽诗:“坐镇全潮廿四年,峨峨铜柱郁凌烟。如何一奏南征凯,梦里逢鸡竟上天。”“鼙鼓惊天动义安,蛾眉镜掩玉闺寒。沙场霍霍磨刀去,恨不从军效木兰。”“荡寇英声耳疾雷,瘅烟翻中伏波灾。濡毫欲纪平蛮绩,窃愧班姬续史才。”“杏花红雨湿啼鹃,白下船归月夜魂。系臂难寻长命缕,买丝重与绣平原。”“白日青天宦迹留,文章经济冠瀛洲。昌黎山斗延陵剑,化鹤重归镇海楼。”吴的家属回浙江后,将所有挽诗结集出版,以范的挽诗为压卷之作。于是范荑香的名字盛传于钱塘江两岸,当地人称范为“女才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范来到梅州白土堡尼庵(今梅江区东升圣人寨锡类庵)。当时圣人寨举人梁墨林,其姊亦好诗,向范索诗稿,得三十余篇,梁墨林读后深为范的德才所感动。梁墨林与梁诗五(举人)父子惜其才、感其贞、同情其不幸,便建议向社会人士募款,择地建庵供范居住。由梁诗五写了募捐簿序,共捐得六百多两银,在锡类庵左片建一“荑香静室”,范在那里居住念佛四十多年。她在《挽墨林梁老师》中写道:“下妾无端哭上师,此生长佩戴光时。何堪回溯偷颦日,果贱黄金惠在斯。”她诗《赠梁夫人柏舟》:“自惭百里去逃秦,惆怅无涯暂寄身。他日离巢孤燕子,敢忘恩重卷帘人。”
范晚年生活清苦。她在《述恨》中呼出了当时社会那个阶层妇女的呐喊:“被害何因实可伤,八旬孤苦痛凄凉。门无关键厨无火,炉有寒灰地有霜。病里饥寒惟自泣,健时劳力为人忙。于今何处求生计,血泪遗书诉上苍。”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8 09:47 编辑

李长霞: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柯劭愍之母,是清末北方文坛颇有声望的女诗人和女学者,有“诗古文词,冠绝一世”的美誉。
    李长霞(1825—1879)字德霄,原籍掖县(今莱州市),婚后占籍胶州。她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李伯元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著有《十二笔舫杂录》。父亲李少伯,嘉庆岁贡,博学多才,对文学和史学都很有研究,官至博兴教谕。其兄李季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女诗人和女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长霞从小喜欢读书,酷爱吟咏,少女时代就显示出令人注目的才华。1843年,李少伯应邀主讲济南尚志书院,李长霞随父母居住济南。当时,胶州秀才柯蘅在这所书院学习。李少伯爱他的诗才,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李长霞20岁时,与柯蘅结为夫妻。柯蘅是胶城东关人,他的父亲柯培元,嘉庆举人,官至福建龙岩知州。当年,柯培元在北京与李少伯、刘耀椿、李汀璋号称“山左四名家”。柯蘅虽未得科名,但他长于经史之学,尤以善诗闻名于世。他的五言诗有“五言长城”之誉。他们结婚后,志同道合,感情十分融洽。柯蘅很佩服妻子的才华,长霞也非常支持丈夫对经史学的研究。
    1861年,柯蘅夫妇因避战乱举家迁至潍县。他们与潍县诗人郭绥之等在潍城西孝子里结西园诗社,终日切磋吟咏,唱和不辍。李长霞的《倚斋诗集》就是在此时付梓的。
    李长霞诗学三唐,以追忆往事见称。如诗集中《辛酉纪事一百韵》、《赴潍县南留店寻儿》等篇,作乱离之慨,有人认为可配杜甫的《三吏》、《三别》。远离家乡,李长霞常常触景生情,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她有一首五言《暮雨》,就体现了这种感情。诗云:“支枕听残雨,开窗对远林。檐花垂晚洇,池影霭秋阴。风静落山果,荷翻出水禽。赏心因自适,何事更追寻。”
    李长霞晚年的一些诗,达到了她文学修养的最高水平。试举她的《乱后忆书》为证。诗云:“插架五千卷,竟教一炬亡。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伤。业废凭儿懒,窗闲觉日长。吟诗怜弱女,空腹说三唐。”此诗被收入《清诗纪事》,得到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刘师培等名家的推崇。
    李长霞早期的作品大部分毁于战火。她在《倚斋诗集》跋中说:“岁在金鸡,寇来,一焚石室之笈,并烧旧作,所存十之二三。”她的诗流传下来的除《倚斋诗集》外,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所编诗歌总集《晚晴笈诗集》,收入她的晚年作品甚多。
    李长霞很重视培养自己的子女。1861年,在从胶州移居潍县的途中,还“昕夕教子女经史词章之学无少间”。后来,她的儿子劭憼、劭愍均考中进士,她的两个女儿劭慧、劭蕙也以“雅擅词华”而闻名。尤其柯劭愍,后来成为国内少有的渊博学者,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故清末文人陈恒庆说:“先生(柯劭愍)固征早慧,亦深得力于母教耳。”
李长霞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女学者。《增修胶志》称她“博学工诗”,《清史稿》说她“遂于《选》学”。《选》指《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古代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下来。此书唐代先有顾善为之作注,后又有吕延祚等五人作注。由于时代局限,加之年代久远,其注释往往错误百出。因此,李长霞著《文选详注》八卷,予以校正。给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校正、注释,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且还要具备经、史、训诂、音韵、校勘等多方面的知识。由此说明她不但是清末著名的女诗人,而且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女学者。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8 10:07 编辑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乃曾布之妻,魏泰之姊,封鲁国夫人。  
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无可考。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鲁国夫人。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惇、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危梯"的凄惋。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从内心抒发上更进一层。魏夫人的词不仅表现一己的幽愁暗恨,也还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菩萨蛮〕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采菱女子的劳动与爱情生活。   
      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0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
1

评分人数

注:盛七去世未满50年。刚刚发现袁昌英、凌淑华也是,就用清末的两位替换了。记得沈祖棻的《宋词赏析》讲平林一句有提到魏夫人。不过这个没有讲到貌,而另一本宋词选有画像,长得还不错。宋词里还有蒋兴祖女、度宗妃子及徐氏的词,蒋兴祖女貌不可考,不过另两位都很美。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9 10:00 编辑

郭爱占位后补。
抢钱激动中
恨才女8够多,8够多啊。。。。先歇会儿
风露清愁 发表于 2011-5-18 05:53

我原来也一直想不到,不过看到薛涛,想到安抄抄的《人生弱智如初见》,然后又想了一些。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9 10:02 编辑

占位后补:由薛涛想到严蕊,由甄妃想到薛灵芸,由红拂想到绿珠、真娘,由武则天想到徐充容徐慧,想到乾隆的那拉皇后,不过最后那个资料没处找啊。
歪楼一下,看到沈宜修,我想起了《甄嬛传》里的皇后,那时就觉得“宜修”这个名字不错。
     看到叶纨纨“祖母对长孙女十分关爱,常抱在手中,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寒冬腊腊,孙女都要在她的看护之下,偶一啼哭,即使在半夜,祖母也要爬起来看一看。从小就感受祖母关爱的纨纨,在祖母七十岁时写了一首祝寿诗,诗中有 佳节称眉寿,芳樽祝万春 之句(此诗由祖母记忆留传),既贺祖母高寿,又祈祖母幸福长寿。”想到《知否》盛老太太。
      由“作为家中的长女,叶纨纨自小乖巧懂事,懂得帮助父母照顾幼小的弟妹,还能帮着母亲教读弟妹诗文,俨然是一个识见不凡的师长。”想到华兰。
      由叶绍袁想到华兰夫婿袁文绍。。。。。。
appa 发表于 2011-5-18 08:36


同歪楼,你这只顾二狼也忒通文墨了哈,不符不符。
又,强烈要求放狼兄头像的大图,俺要看毛茸茸的狼耳朵说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童鞋们加油抢钱哈,俺有些漏掉的,是因为俺从后往前看,而每天能够评分的次数是有限制的,明天继续送花送钱
感谢summer整理名单
生当做明狼,死亦葬墨香
提名管道升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管道升[1](1262—1319),字仲姬、瑶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元延祐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故潜心于书画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曰:“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四月二十五日从大都(今北京)出发,五月十日至山东临清,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于舟中,葬东衡里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三年后,赵也去世。两人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管道升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名冠一时。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独厚。

管道升天生才资过人,聪明慧敏,性情开朗,仪雅多姿,“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生而知之的极高天赋,加上长期而全面的、学习,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疑是年与赵孟頫认识并成婚。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相互倾慕,使两位旷世才人相成眷属,在之后的一生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心同德、相敬如宾,既能各自独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联壁合。她与赵赵孟頫确实是久经考验的天造地设的绝配。尽管唇齿亦相磨,但充满和具有全面智慧的她,在与赵孟頫发生摩擦或出现隔膜的时刻,都能游刃有余地、及时地、甚至是预见性地解除她们之间的危机,维持、甚至以此加深她们之间的关系。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难再好”,长期以来的各种家庭琐事及社会应酬,将她以前的月华水色消磨殆尽,思想变得更成熟、性情变的暴躁,赵孟頫对婚姻的忠贞便开始动摇,准备且坚持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她一不严声厉色、二不依来顺受,而是以一种高雅通达而积极严肃的态度和情怀作了这首《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qin,念二声),死同一个椁(guo,念三声)。” 词中反映了重塑你我的批评自我批评评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运和家庭责任,成为表达伉伉俪情深意笃千古绝唱。当赵孟頫看到她的这首词后,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也就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提名刘令娴,

刘令娴南朝梁代女诗人。刘孝绰妹,徐悱之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梁书·刘孝绰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

她的情诗受南朝民歌的影响,写的相当大胆,而且语言清新,风格流丽,如《光宅寺》(除《丧夫文》外,《玉台新咏》中存有她的《答外》诗两首、《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听百舌》、《光宅寺》、《题甘焦叶示人》和《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等杂诗)。

令娴的丈夫徐悱,字敬业,是仆射徐勉的儿子,宦游在外,夫妇二人寄诗赠答,感情真挚。徐悱有一首《赠内》诗是这样写的:日暮想青阳,蹑履出椒房。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不见可怜影,空余帐香。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岂忘离忧者?向隅独心伤。聊因一书札,以代回九肠。”(可见刘三娘是个美人了)令娴《答外》今存两首,其中一首亦题作《春闺怨》。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风露清愁 于 2011-5-19 04:19 编辑

歪楼一下下,早年看过绣像版的金城公主照镜图,白描了一个近似疯癫的和亲公主。同样是唐朝的和亲公主,看她的经历简直惨痛,拟嫁王子,结果给换成了老王,生了孩子被人谋走,精神错乱。政治联姻,无爱的生活,斗争的漩涡,消磨了生命,令人叹息。
“唐玄宗时期更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野蛮人契丹与奚,可是最后契丹人与奚不领情把进贡的几个和亲公主竟给宰杀了。”
想到王羲之的妻子、梁启超的女儿、洪秀全的妹妹及第一位女状元、张氏姐妹、戚夫人和李美人、珍妃?占位后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