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 积功累德第八 (五十八)

3已有 6989 次阅读  2012-08-14 08:57   标签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续 ...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实慧,成就妙土,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是积功累德的总纲。本段开始是积功累德的详说,第一句就标出法藏大士庄严妙土是长期不懈,是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持的。于长劫中积累培植种种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也不贪著色声等六尘,一心所乐只是忆佛善根,念佛名号。忆佛念佛,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同时深入寂灭为乐的无上寂静、入无余涅槃的妙行,远离虚妄这个一切恶事的根本。以第一义谛的法门勤修万德的根本。念佛名号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计较种种苦恼的干扰,对于生活没有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厌恶名利,少欲知足。于所发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诬蔑并节节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释:

 

‘积植德行’。积是累积,一点一滴的积聚。植是种植,像种植树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这样积德修善,久经时劫,没有疲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嗔、痴、欲(色欲、食欲),内心不起了。对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贪著,只是喜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啊,所以这个很精进。《首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在说此经的法会中,十方来的菩萨,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说本缘’,每一位菩萨各个都说自己过去是怎么修成的。当然每人本缘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以上《观佛三昧经》这段经文实是无上希有的殊胜开示,经义是:释尊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应当好好的记住,千万不要忘记了。我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当前贤劫中的一千佛(释尊是第四佛,弥勒大士当来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贤劫千佛。从弥勒大士起都是未来佛),所有这些现在与未来的佛最初发心,到得一切种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于是感恩图报,要学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证,忆念不忘,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诸善中王,最为殊胜,我们要跟佛齐等的话,首先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的时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这四句应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第二句是‘远离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假浮动的心又有多种巧见,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涅槃经》有句话很深刻:‘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都是从虚妄所生。法藏大士,积功累德,首先是远离虚妄,就杜绝了一切恶事的根本。

 

‘寂静行’是如来所行的究竟清净的灭度法,是诸大菩萨趋入无余涅槃的妙行,寂静幽深,不是言语所能宣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远离一切虚妄,所以行的是寂静行。‘依真谛门’。‘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大地山河,世俗认为是真实的有,认以为实,为了顺世俗迷情建立世谛,也称俗谛。智慧所见的涅槃,寂静、真实的理叫做真谛、胜义谛、或第一义谛。《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灭度众生,这是世谛;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第一义谛。

 

‘依真谛门’,就是依胜义谛为门(能够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门),依靠第一义谛的门路,来培植众德的根本。例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处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证》里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指佛的名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功德,就圆满了),众祸皆转(种种灾祸都消除转变了)。’刚才引证的《观佛三昧经》说:‘十方诸大菩萨皆依念佛得。’又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就是证明。

 

佛号就是德本,当代众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发菩提心,老实念佛,就是‘依真谛门’,广植德本。华严玄门,一多相即,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句佛号,名具万德(万德都在一句佛号里面),名召万德(在持名时,所召唤来的正是弥陀多生多劫积功累德所圆满的至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菩萨万德齐修证入涅槃,但万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为华严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逼恼身心的叫做苦。常说八苦交煎,这一切苦都不计较了。法藏大士发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计较这些苦。‘少欲’,《涅槃经》说,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遗教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没有贪求,也就没有恐怖与忧患。又‘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对于世间还有种种贪恋,出离心还欠缺,焉能谈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脱离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可见对于‘少欲知足’万万不能轻视。‘专求白法’。《大乘义章》说:‘善法鲜净,名之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净的善法。专求善法、白净离过的法,来利乐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倦’就是没有疲厌。‘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师说忍有三种:(一)安苦忍,对于世间违缘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饶益忍,对于别人违害损伤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维忍,于法无分别,对于一切法远离分别,这样安住,是第三忍。三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

 

 

待续 ...

 

来源: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0.htm#a000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