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清涼小品 (二)- 張有恆教授著 - 「三百杯不醉」 (59)

3已有 6100 次阅读  2016-07-26 09:07   标签清涼小品 
              清涼小品(二)  -  張有恆教授著

 

 

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嫉妒、好勝是眾生與生俱來的習氣。在此舉一個故事,來說明即使身為人師亦難免嫉妒學生的成就。漢朝時,有一大儒,名叫馬融,研究儒學頗有成就,名滿天下,許多士子皆拜其為師,其中有一位學生鄭玄亦拜在門下修學。馬融在講學時,喜好在講堂上,有美女載歌載舞,因此有許多學生,在上課時往往不能專心聽課,惟獨鄭玄上課目不轉晴,一心一意聽老師講解,所以不到三年,便把老師所教的學問通通學會,並且有凌駕老師之勢。

 

鄭玄在學成之後,便向老師告假返鄉,由於馬融知道鄭玄將來的成就,一定在他之上,便藉送行的機會,在十里亭擺下宴席,並要求一同送行的三百位弟子,每人向鄭玄敬一杯酒,準備趁鄭玄酒醉之後,在其歸途埋伏殺手,將其殺害。幸好鄭玄的酒量大,雖然喝了三百杯,並未喝醉,且知老師的心機,於是趁機從小路溜走了,最後並成為漢朝當代的大儒,這就是一般傳說「三百林不醉」的典故。事實上,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應當了解:「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當老師的看學生,要有這樣的胸襟;當學生的看老師,也要有這樣的氣魄。這也是俗話所說的:「有狀元學生,無狀元老師」的道理。

 

此外,亦在此介紹唐朝印宗法師和六祖惠能大師師生之間惺惺相惜,互為師生的佳話。六祖惠能大師自從得到五祖衣缽之後,為避免惡人尋逐,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年,等到因緣成熟,便到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當時正好有二僧討論究竟是風動或旛動的問題,六祖以一句「仁者心動」解決大眾的爭議,大家皆感駭然,印宗法師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定非常人,後來才得知惠能大師乃是五祖黃梅大師的傳人,於是印宗法師便為惠能剃髮,更進一步奉事六祖為師,並將道場讓與惠能講經,此種退讓的精神實令人讚嘆隨喜!

 

總之,師生之間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彼此互相學習,並且如禪家所言:「見不及師,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不止師生之間的關係這樣,父母與子女、長官與部屬的關係亦應如此,期使得學生、子女、部屬的潛能與優點能充分發揮,並且改進缺點,進一步能超越老師、父母及長官,如此方能一代比一代進步,使我們的國家社會充滿光明的遠景。

 

 

 

 

 

 

续 ...  

来源: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384&cid=11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