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美国人的“工作主义”

6已有 3412 次阅读  2019-06-03 17:10

19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曾发表以下担忧: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作效率,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到了他们的孙辈,每人每周只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大家该怎么打发每周漫长的“五天周末”呢?到了八十年代,面对自动化趋势,同样有人担心,如果未来人工都将被机器人取代,我们的闲暇时间该怎么消磨?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过去,美国《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的常任

作者汤普逊(Derek Thompson)却发现“有钱必有闲”的老生常谈并不准确。他撰文指出,美国人均每年比历史最高时期确实要少工作二百个小时以上,但受过大学教育、经济富裕的精英们的工作时间远超以往。特别是男人,简直是越有钱的工作越卖力。汤普逊声称,在越来越多人不信教,美国社会日益世俗化的今天,工作已取代了教会;特别是对千禧代来说,“工作主义”(Workism)已成为一种人人膜拜的新宗教。

 

敬业爱岗不好吗?汤普逊说,问题不在于大家是否该努力工作,而在于美国社会

流行“事业至上”的神话,仿佛只有工作能定义人生,确立身份。事实上,目前美国85%以上的工作属于服务行业。与制造业工人能切实看到劳动成果,感到自己对社会、他人的贡献不同,许多所谓白领、“知识业”的从事者整天琢磨的只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当我们看不到工作的意义时,一味追求财富,“成功至上”,必定会遭遇失望和幻灭。这种趋势在年轻人中已经非常明显。

 

他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初次见面,大家互相询问的永远是“你做哪一行?”因为了解了对方的工作,也就知道了收入、地位、身份等诸多关键的个人信息。可是,努力工作本身并没有任何内在的高贵价值。我们不妨自省,世界上没了我做的这份工作,他人真的会感受到极大的不便和不幸吗?不过,针对汤普逊的说法,也有专家提出反驳。他们认为,工作的意义本来就由个人赋予,“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些旁人看来又苦又累的低端岗位,个中人却自得其乐。比如,医院清洁工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在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不可或缺,自然会充满干劲。

 

这两种立场,一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阴谋”,指出现有绝大部分工作的功用不是保证我们能实现自身价值,而是刺激大家买、买、买,“工作主义”实际上就是鼓吹“折腾文化”。另一种强调“正能量”,大灌“心态决定命运”的鸡汤。两种立场孰是孰非,自是见仁见智。我倒觉得,能讲求工作的意义本身已是一种特权。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孩子嗷嗷待哺时,能找到挣钱的行当就万幸了,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工作有没有意义?反过来说,即使工作本身无趣,凭着辛勤劳动养家糊口,养儿育女,也自有一份问心无愧的心安和尊严。

 

美国社会的“成功至上”哲学近年来在国内也越来越流行。渴求发财致富、权柄风光的野心过分膨胀,带来的可能不只是个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损害。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更可能造成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无论如何,在职业与家庭、友情等其他人生元素之间找到平衡,让生活多姿多彩总不会错。对事业痴情无悔的,不妨自问:我热爱工作,但我的工作回报了我的爱吗?因为工作感到挫败绝望的,也不妨另辟蹊径,重寻真爱。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小马 2019-06-04 05:43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短短几十年,我只听到了996的抱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意味着普通民众的工作时间变短?很明显,不是。。。。只要存在社会和阶级,上层阶级就会用一切手段来压榨劳动人民的劳动力,你省下的时间将被分配到其他工作责任上去。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