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一名成功家长的育儿心得

6已有 6433 次阅读  2011-08-11 22:12   标签高考事件  考试成绩  题海战术  论文答辩  育儿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家长,我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看法,所以我一直关注着南科大的改革。当南科大开始招生时,我是那么兴奋,我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此就拉开序幕,期待着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也能报考南科大。可是最近一连串的“高考事件”、“港科大教师公开信”,让我的期待变得渺茫。中国的教育何时能够改变?中国的教育还要再毁灭多少孩子?

       近来看到几篇文章。一篇文章的作者谈到自己参与了一次教育硕士的论文答辩。教育硕士都来源于一线教师,作者看到这些论文无论从哪个角度谈教育改革,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好作者没有批判这些老师,而是感叹一线教师的压力太大了,作者深知这是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造成的结果。身为教师的我看完文章后,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终于有人理解教师的难处了。现在的社会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只能以分数来要求老师,老师也只能以分数来要求学生。在现行的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下,要分数只有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最有效,于是下午有了第四节课,还要上第五节,最后加上晚自习,周末补课还不够,再加上节假日、寒暑假,学生筋疲力尽,老师心力憔悴。你不干还不行,课上少了,家长说你学校抓得不紧,作业少了,家长说你不负责任。

      另外一篇文章作者去面试研究生。面试完这些出自名校的研究生,作者崩溃了,这些英才无知识,无立场,无思想,只剩下一张教育部颁发的文凭。作者感叹他们缺乏基础的阅读,甚至是本专业的阅读,感叹他们缺乏价值观,对时事缺乏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由此我又想到曾看过的另一篇文章。文章讲述美国的几个中学女生想要参加一个历史比赛,于是她们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让她们选择改变他人,改变世界的历史人物,女孩们在查阅资料中发现了伊蕾娜—一个营救了2500名犹太儿童的波兰女护士,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女英雄,她营救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辛德勒营救的1000名。开始女孩们和老师都对这个数字有疑问,他们以为印刷错误,应该是25或250,但他们决定弄清楚这件事,他们和以色列、波兰的许多机构、个人联系,终于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让这位女英雄为众人所知。女孩们的比赛论文获奖了,他们又在一位犹太商人的资助下赴波兰与伊蕾娜相见。文章讲述的是这位女英雄是如何被发现的,但是我却注意到那几个女孩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改变了自己的学习目的,改变了自己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态度。她们后来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都认为这件事对她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看过这篇文章,我感叹真正的学习就应该是这样:教育应该培养的首先是有良知,有正义,有思想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把学习当做需要的人。

       古人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先要成人,才能成才。而我们的教育只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从没有把他们当做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时间长了,他们也就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人,所以有了“机场弑母”这样的例子。教书十几年来,近几年,我看见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在逐渐增多,对学习毫无兴趣的更多,除了会写作业、考试,其余啥都不会的到处都是。我一直都认为艺术、体育课程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艺术课教会他们真善美,体育课磨练意志,开阔心胸,学会团结协作,可是在应试教育下,艺体课成为点缀、摆设。最近教育部好像又提出“2+1”要求,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要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看上去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这只会让学生的考试内容又增加项目,让学生的负担更加沉重,尤其是在教学设施极其落后、简易的农村学校—很多孩子连午饭都没得吃。

    和很多人谈到孩子的教育时,我都会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卡尔•维特的教育》。这本书写于1818年,作者老卡尔•维特记载了儿子小卡尔的成长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老卡尔•维特是一位牧师,在52岁时才有了儿子小卡尔,一个在婴儿期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的孩子,甚至连孩子的母亲也绝望的认为“这样的傻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老卡尔虽然悲伤,但没有绝望,他决心要把儿子培养成非凡的人。在他的教育下,小卡尔八九岁就掌握6门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卡尔•维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直到1883年他83岁时逝世。

       老卡尔是怎样培养出这样一位天才的呢?我总结是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不能为学习而学习。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学习应该是在生活中、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渗透。我的一位好友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觉得很到位,就是“举重若轻”。老卡尔说,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的素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和注意的对象。可是我们大多数家长一谈到学习,就是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把孩子当做一个木头人拴在课桌前,结果知识没学多少,还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在生活中的不知不觉中的学习孩子既没有负担,又培养孩子对事物探究的兴趣和习惯。我的孩子9个月就开始认字,两岁时就可以阅读,很多人都认为难以做到,其实很简单。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在家里到处贴了许多画,每天指给他看,5个月时他就能根据大人的声音扭头去找,然后我们在画旁边配上字,看画的同时看字,一段时间后把画去掉,9个月时他就可以用小手指认字了,那时他还不会说话。大了一点,给他读故事时,我一边读一边指着字,小孩对同一个故事喜欢重复,多次重复,故事中的文字他也认得了。

      2、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有着各种兴趣和爱好的孩子,才会热爱生活,性格开朗,才不会轻易对学习失去兴趣。我对孩子小学阶段的要求就一条:只要对学习不厌恶就可以了。所以当初我们给他选择了一个对分数要求不高,作业不多的学校,而没有去上我们单位附近的那所著名的小学,很多人都表示不解,可是我们没有因为孩子字写得不好被老师找去训,没有因为孩子作业没做被老师罚家长写,没有因为孩子的座位问题去巴结老师看脸色,而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同事、朋友的身上,因为他们的孩子在那所著名的小学就读。但是兴趣千万不能用来考试,比如许多家长让孩子学琴考级,那不是兴趣,那是扼杀孩子对艺术的爱好。

      3、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最近看到这样一段话: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无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 阿噢 2011-08-12 01:59
    人无完人啊。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特质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 夜夜笙歌 2011-08-12 06:44
    有道理。不过大环境如此,家长要力挽狂澜很难。
  • 踏楊花過 2011-08-13 08:25
    朋友夫妻兩個都是高學歷的人, 對怎樣教育女兒有不同看法。 爸爸只要女兒快樂地生活, 她想學什麼才讓她學什麼; 媽媽不贊成, 認為放養不如圈養更能適應社會, 童年沒有壓力雖快樂, 當她長大, 憨有餘敏不足, 不時於世, 則只會更不快樂。

    爸爸的是心願, 媽媽的是道理, 好象還是更長遠的心願, 我傾向爸爸的看法, 但是也茫然了。 中國人講究平衡, 中庸, 凡事拿捏到那個"度", 才是最難的。
  • laureoles 2011-08-13 10:58
    国情如此,做父母的压力也很大啊.
  • 颜小火 2011-08-17 22:25
    laureoles: 国情如此,做父母的压力也很大啊.
    这篇文章是我一个朋友写的,她的儿子算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我去她家玩,她儿子在看动画片,练了几年的书法因为功课多放弃了,
    作为局外人看来很可惜,少看一个小时的卡通片就可以练一个小时的字了,
    孩子自制力其实也需要大人来督促的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