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眼高手低

8已有 4282 次阅读  2017-05-13 11:26   标签style 

复旦中文系老前辈章培恒先生在恩师蒋天枢逝世十周年之际曾撰文回忆,他1955年因“胡风问题”受株连,开除党籍,发配到复旦图书馆工作。1956年又被派到中文系。研究先秦两汉问题的专家、陈寅恪的高足蒋先生成了他的导师。和当时流行的“革命”教学方法相悖,蒋先生注重打好历史与语言文学两方面的功底,强调要细读经典、弄懂原文,为此给章先生订了三年进修的书单,要他读通《通鉴》、《说文》、《史记》、《尔雅》等等。章先生感概,导师此举,让他从此懂得“眼高手低”的价值,终身受益。

 

如今章先生也已驾鹤西去,但他对做学问要眼高手低的卓见言犹在耳:“我认为眼高手低不但对青年是绝对必要的,就是到了老年也仍然如此。年轻人很难达到眼高手高的地步,倘再不准他眼高手低,那他就只能眼低手低,一辈子向所谓专家、教授也者顶礼膜拜,也就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的确,从我个人在中国、美国读书、教书的经历来看,眼高手低不仅是治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出成果的不二法门。 好文、好书看多了,厚积薄发,自然就知道怎样的文字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哪怕自己一时力有未逮,总有努力的方向。如一直在二流、三流文字中打转,只能“取其中者,得之下”了。就像顶尖“吃客”,即便自己从未下过厨,好东西吃得多了,自然知道怎样的烹饪才算上品。只要勇于尝试,勤于试验,自己动起手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然而,最近一位美国同事讲的故事也引发了我对“眼高手低”的反思。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高教界舆论哗然,人心惶惶。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讨论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贫富不均等问题,同时也反省“精英”为何与普通民众的认知差异如此巨大。英文系教授说到:他有个学生在学校受了教育,回家向工人阶级父亲普及“白种优越感”怎么造成种族关系紧张,后果如何糟糕云云。说了半天,问父亲听明白了没有。老父回答:“听是听懂了,可你也没必要那么‘臭屁’[作者按:英语原话殊不雅驯,此为意译]吧?”听了这个故事,在座师生哄堂大笑,我却想到一个问题:如果用来道德说教,“眼高手低”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容易造成交流障碍,好事变坏事。

 

各人对善恶、好坏的认知标准不尽相同,大家又都倾向于从自身背景、经历出发对世界做出道德评判。在目前政见分化严重、情感激烈的美国社会,想要达成共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哪怕那位美国学生说的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道德规矩向来是自律比律人更有效。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确立道德典范者是圣人。引经据典,用“圣人之言”攻击、打压持异见者就等而下之了。说到底,没人愿意听说教。如果个人不是自发自愿遵守规矩,“模范行为”终究难以持久。

 

看来,眼高手低用来做学问是上策,用来做人就要斟酌。或者也可以说,眼高手低对修身养性是好事,用来指点江山甚或怨天尤人就难免带来负面结果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嘉讷 2017-05-15 09:53
    道德不是value-free,立场又决定态度。求同存异,春风化雨吧。其实我们国家不是曾有过道德灌输的历史教训么?
  • 夜夜笙歌 2017-05-15 10:40
    嘉讷: 道德不是value-free,立场又决定态度。求同存异,春风化雨吧。其实我们国家不是曾有过道德灌输的历史教训么?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