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美国出书记(上)

6已有 3847 次阅读  2019-11-01 17:08

收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总编的电子邮件,告知我的英文专著已正式出版,他们按之前的合同约定要给我寄样书。我非常高兴。在美国,出版学术书是旷日持久,劳心费力的活计。虽然不像在国内那样作者要负责部分销售或自己垫资,但审核程序严格,运转周期很长,且作者基本没有稿费。以往出版了学术著作,我免费获得数本新书,下次买自己的书享有打折优惠,仅此而已。有时合同规定卖出多少本后才可抽取百分之几的版税,卖得越多收入越高。但即使编著课本或参考书,能抽取丰厚版税者也凤毛麟角。我校出版回忆录的英文教授版税收入可能高一些,但除非你的专业是创作,文学作品不算学术成果。好在写学术书的多半有大学教职或其他饭碗,出书主要为评职称、扩大个人影响力、分享学术成果,想借此养家糊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4年我的第一本英文专著在美国问世以来,这是我的第四本学术书。写书就像生儿育女,每次体验不一样,每次的产品都各有特性。我第一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出版的,内容早有成稿,笔法却要大改。论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要向指导委员会的教授们证明自己做足了功课,掌握了专业技能,获得学位当之无愧。所以博士论文合格的关键是中规中矩,资料收集扎实,行文符合行规。正式出版书籍却要面对不同的读者群。论文专业化程度高,不做这个专题的哪怕是资深学者都可能不甚了了,更别说普通读者了。为了证明专业资质,有时在读的博士生写论文多用术语、套话。美国学术出版社基本都声明不接受博士论文直接投稿,因为此类作品有时题目过于偏狭,文字过于艰深晦涩,难以吸引读者。

 

第二本书是我独立选题、研究、写作的首部作品。写论文有教授指点,出版了第一本书后接下来的科研道路该怎么走就要自己摸索了。幸运的是我在第一本书签约时已找到感兴趣的新课题,认真查档,认真学习。等到第一本书在签约三年后终于出版,第二本书的研究工作已做完。接下来利用第一次学术休假写完草稿,然后向出版社投稿。经过评审、修改,出版是投稿后的第三年,签约后的第二年,速度不算慢。第三本书也是在等待第二本书出版期间开工的,利用第二次学术休假做研究,学本事,再利用之后的第三次次学术休假完稿寄出。这次出版社的反馈速度较快,从投稿起算,出版周期大概是两年半。

 

万变不离其宗。在美国出版学术著作的基本流程如下。作者先要做市场调查,多方咨询,看哪里投稿最合适。找大学出版社还是商业出版社?前者资金雄厚,但审稿程序复杂,出版速度慢。后者速度较快,但个人分担的费用较高,有时评职称还不认可。他们是否在出版与自己著述匹配的丛书?之前出版的书籍口碑如何?具体操作程序是否合情合理?自己需要承担多少成本?这些都要考虑。确定了“对口单位”,可发出试探性邮件,提供著作概要,介绍内容、意义、长度、是否配图等,同时附上个人履历、全书目录甚至章节简介。如果一个月内没收到回音,可再次发信提醒对方。如果对方有意,会要求作者寄出两章样稿,先在出版社内部审阅。

 

样稿通过内部审核后,出版社要求作者寄出完整书稿,找两名专家盲审。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一般经过“双盲”审核,评估者与原作者都不知对方是谁。书稿有时是“单盲”审核,审稿人能看到作者的履历,但作者不知审稿人为谁。盲审一般历时两到三月,有时还会延期,因为出版社找到合适的看稿者不易,专家们也都是大忙人。审稿结果难以预期。两名审稿人意见大致相同还好办,最怕的是两人看法南辕北辙,一褒一贬,这就需要出版社拍板决定了。如决定进行下去,编辑会将审稿报告的主要部分(为保护隐私或出于其他考虑已删去部分字句)发来,要求作者作出回应。作者不必唯唯诺诺,全盘接受,大可据理力争,有理有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重要的是既要守住底线,又不可敷衍塞责,对方的每条意见都要回应。作者说得有理,出版社也能接受不同意见。

 

如果第一稿争议较大,作者完成修改、交出二稿后,出版社还要再请人看过,确认已达到要求。一般仍邀请第一次的审稿人,但也可能中途换将。第二稿通过后,接下来就是双方磋商,签订合同,然后进入书籍制作流程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