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国家与政党

2已有 3400 次阅读  2018-06-06 23:28

说起国家和治国,现代人已经很少会想到儒家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一说。年轻时翻阅一下四书,看到这一说,不免热血一下,仅此而已。四书,包括论语和大学,以当代人来看,不免阳春白雪,也没有什么系统,中国传统上当做宝书,只是有一些句子,仿佛是什么金句,让人感到眼睛一亮,大致如此而已。就这个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来说,年轻时读,很励志。现在读,就要查查是谁说的,什么时代说的,可惜,这句出现在《大学》里,只是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若是这样,那么治国平天下,今人一般会胡思乱想,而不去想那时是诸侯国,周天下,是特指,是华夏各国的共同天下。而今天的世界,基本是一国一族,一国一天下。所以此说完全不合现代政治。并且,具体原话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就是说,“欲治其国者”才如何如何,那么欲治并且有权去治国的人,鳞毛凤角,明显不适合一般人。就这样泛泛而论,引得古代无数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做八股文考取功名,万恶的封建社会导致文明停滞,可见一斑。

儒家大圣孔子和亚圣孟子,是这一说道的典型化身,无奈,他们完全失败。孔子失败,因为那时战乱未深,但诸候们要么寻求自保,要么要当诸侯国中的老大霸主,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听他的。而孟子时代就更惨,孟子在公元前320年,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以前我们看到这段,也许会想,满口仁义道德,好啊,也就不想那么多了,以为梁惠王真是俗不可耐啊,毕竟,讲孟子的书不会告诉你梁惠王为什么这样问。

可是,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就是,孙子打败庞涓一战,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这魏国如此失败,凄凄惨惨,梁惠王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孟子的仁义治国,有何意义?

至于曾子本人,顶多当过小官,齐楚似乎邀请他当相卿之类,但他不应聘,所以跟治国完全无缘。他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误害中国书生两千多年。曾子的形象,是十足的落魄书生象,当然可以说他自己不在乎,甚至很享受。《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因此可以说,他修身而已,齐家就未必了。

所以,孔孟曾治国之道,是失败之道。那么,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一说,也自然是飘渺的儒生之梦。是为君王达官贵人设计的道德框架,以期望国家天下平安无事。可是君王无道。也就无道了。

尽管这一道德说叫已过时,即并无用处,可是至今仍然被当做形象化妆品而广为利用。比如说,吹嘘习近平年轻时读多少书,下乡时扛200斤麻袋走10里山路不换肩去交公粮,媒体不时登一下他跟父母或其他家人照片,都要弄出来一幅修身齐家形象。已经在治国,治得全国万马齐喑,还大撒币到亚非拉以为可以平天下,何必为了证明能治国来编修身齐家的假故事呢?

困了,睡觉,待续。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 思想 2018-06-06 23:39
    在中国,大学时学英语,法语,汉语就不学了。出国这么多年,不用英语法语写东西了,变成写中文了。悲哉悲哉。可是,种种想法,若在国内就会太习环境以为常而没有想法。
  • 夜夜笙歌 2018-06-07 16:57
    思想: 在中国,大学时学英语,法语,汉语就不学了。出国这么多年,不用英语法语写东西了,变成写中文了。悲哉悲哉。可是,种种想法,若在国内就会太习环境以为常而没有
  • 思想 2018-06-08 19:50
    当时有内容有思路,写了一部分。现在面对题目,忘了当初想怎么写其余的部分。若是硬想就变成乱拼凑数了。
    不过无所谓,想法总是有的。去也容易,来也容易。

    想起,当初要写存在是国家主题,复兴总是暂时的。存在过但消亡的国家太多了。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