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现代育儿之木匠与园丁

8已有 234377 次阅读  2018-01-25 11:51

木匠可控制工作间内的温度、湿度,能动用锯、刨、刀、斧、砂轮、墨斗等各种工具做出称心如意的家什器具。园丁却不然。无论种花、栽树还是种菜,不管多么精心费力,总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情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是我们自我安慰的老话。其实,花园、菜地会长出杂草,刚要打苞的鲜花会被野兔啃得一点不剩,才要结果的葡萄会被飞鸟啄食一空,更别提阳光雨露,风霜雨雪等“不可抗拒力”了。

 

养儿育女更像园丁而不是木匠的工作,很多父母却偏偏热衷于强迫孩子阅读某类书籍、学会某项技能、懂得某些知识、遵守某种规矩,以为如此一来就能把孩子打造成十全十美的模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儿童教育和发展问题数十年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新著《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中说, “为人父母”(parenting)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火”起来的新概念,在美国从未有过怎么做夫妻、儿女或朋友的动词。

 

美国父母,特别是中产阶级父母热衷“育儿经”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转型、阶级分化与竞争激烈密切相关。作者称,过去美国人普遍早婚,传统家庭儿女满堂。美国人无论是早早生儿育女还是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为人父母的经验都较今人丰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工业化程度提高,中产阶级结婚生子的时间推迟,受教育的年限逐年上升。有鉴于学校和职场的经历,二战后出生的这一代认为抚育儿女也可照本宣科,按特定的“指导手册”办事。再加上贫富差异日益悬殊,阶级固化越发明显,中产阶级父母的焦虑感、危机感增加。这种心理表达在育儿方式上,就是家长课内、课外步步紧逼,企图让儿女在学业、课外活动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以便胜过同侪,赢得资源,成为“成功人士”。

 

然而,儿童通过游戏等自由度较高的学习手段才能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并活用活用。青少年则更需要通过“学徒”式的实践,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才能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打棒球,光学理论,了解历史上的著名球星都不管用。高普尼克认为当年的学校为培养能在流水线上工作,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工人而设,但强调死记硬背、分数至上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智能化程度提高、知识产业发达的当前形势与未来趋势。我们需要的不是在标准化考试中战无不胜的高分学生,而是那些能在看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知识结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高能”人士。

 

有人反问:孩子成为冰上运动的世界冠军或著名钢琴家,都需要父母从小培养并实施有效监督,有些技能不靠多练、苦练还有别的办法养成吗?另外,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经过长期、专门的训练才能培养出高端人才,一味提倡游戏、学徒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吗?高普尼克却说,研究证明,人不如其他动物擅长学习技能,而且人工智能正逐渐取代过去人做的许多工作。谷歌(Google)每周五个工作日内允许员工选一天爱做啥做啥。动画电影的“巨无霸”皮卡撒(Pixar)特地在公司里放置游戏器具供员工使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显然意识到游戏能提高生产力,心灵自由才能放飞创意。

 

总之,理想的育儿方式是父母当园丁,为儿女“提供安全呵护的环境、滋养和支持,但放手让他们自由成长”。尽管孩子在探索中会遭遇挫折,多走弯路,但看似低效率的学习过程却能保证他们长大成人后独立坚强,灵活智慧。未来世界多元、弹性、变化万千,如果一味复制同样的人才,必将落伍、被淘汰。

 

看完此书,才知美国和中国的中产阶级父母居然是知音。尽管两国孩子的课业要求、课外活动不尽相同,父母望子成龙的思维方式以及“紧迫盯人”战略战术如出一辙。但作者苦口婆心传达的理念却是说来容易做时难。一旦“成功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父母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必然身不由己地加大投资,参与到强力育儿的“军备竞赛”中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lisayu 2018-01-26 00:54
    世界大同嘛?跟中国的国情类似啊。。
  • 颜小火 2018-01-31 10:59
    今天一位初中老师在说素质教育,她厌烦没完没了的监督学生学习,但是普通人只能够熟能生巧呀,至于学习中的快乐。。。。。人是容易喜新厌旧的,眼皮下的好处都能看见,远方的目标是那么遥远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