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坚韧悼念

5已有 1344 次阅读  2022-09-02 11:06

新西兰公共卫生专家Lucy Hone专门研究“韧性”(resiliency),如地震过后人们的应激反应。2014年夏,她十二岁的女儿因交通事故身亡,她亲身体会了亲人突然去世的巨大悲痛。

 

五十年前,瑞士心理学家Elisabeth Kubler总结出“悲伤五步”,用“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来描述经历悲痛的五个阶段。半个世纪以来,该模式被科学家、通俗文化和普通大众广泛接受。Hone却认为人对悲伤的体验各有不同,她从未否认过女儿的死亡,也不仇恨肇事司机。这种模式也让悲伤者过分被动。所以她更希望通过观察自己的反应寻找积极应对悲痛的办法。

 

她总结的策略包括:选择生命而不是死亡,别为了已经失去的放弃现在拥有的,区分对悲伤的本能反应和理性应对。女儿去世后,她常半夜惊醒或冷汗直冒,有时为路过女儿上过的幼儿园泪流满面,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直接反应不可避免。但为逝者悲痛外,还要致力于恢复心理健康。往事已矣,不必自怨自艾,转而专注于其他活动更好。在采取任何行动前,该扪心自问:这对我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她不去法院看肇事司机受审而去帮助震后复学的师生,晚上不刷手机看社交媒体上怀念女儿的帖子而是早早睡觉。

 

她不觉得自己是否认死亡,逃避现实。她赞同认知心理学的诊疗方法,主张悲悼者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悲痛方式,找到能治愈自己悲痛的独特语言。她最终提出了“坚韧悼念”(resilient grieving)的理念:理解不幸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有人在受苦,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利用现有资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嘉讷 2022-09-02 13:36
    归根到底,伤逝就两种结局,逃避或直面。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是时间:Time cures all wounds。
  • 夜夜笙歌 2022-09-02 13:49
    嘉讷: 归根到底,伤逝就两种结局,逃避或直面。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是时间:Time cures all wounds。
涂鸦板